本期Alpha小電臺邀請到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幂律智能聯合創始人張天揚。從在校園時期切身感受AI能力發展的加速度,到毅然投身創業實踐所學所想,天揚負責從零到一開拓合同管理產品條線,並帶領幂律的產品和售前團隊,深入聽取客戶一線法務需求,力求深入實踐數據驅動的理念,把智能化法律應用場景做得更好用,發揮合同作為企業運營中樞的價值。
本篇采訪記錄了我們與天揚的深入交流,包括他觀察到的一線客戶需求,合同管理賽道的機會和市場洞察,以及入局者所需的能力儲備。
?本文導覽:
1. 企業法務的數字化轉型進程與需求點;
2. 客戶對合同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3. AI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
法務部門作為企業偏中後臺的部門,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相對較冷。我們身臨市場一線,感知到法務的數字化轉型進程如何?他們有哪些獨特的需求點?
客觀來說,法務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整體進程中是相對被後置考慮的,但近兩年,我們身臨一線能明顯感受到,各企業對法務數字化轉型的需求在不斷提升。從整體的宏觀環境上,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政策驅動,很多國央企的規劃中都提到了關於數字化轉型的方向;二是合規需求和法律意識在不斷提升,法務部門在企業也被越來越重視。其次,從微觀視角來看,任何一個公司的業務都需要通過合同來承接,其實法務是前端銷售與後端業務履行的重要連接點,當前端銷售與後端生產制造兩端的數字化水平都不斷上升時,法務往往會成為一個卡點,因此在合同數據價值的挖掘和利用上,法務的數字化需求很明顯。另外,法務工作的時效性要求很高,業務部門都希望法務審批的速度夠快,如何將法務處理工作的時長盡可能地壓縮,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我們認為,一方面法務想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好地挖掘企業核心的合同數據的價值,以更好地去銜接他們業務的運轉。海外CLM(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市場已經誕生了像Icertis、Ironclad這樣的獨角獸,也進入到兼並整合期,像DocuSign收購了SpringCM,Conga收購了Novatus。但與此同時國內CLM賽道還在起步階段,在您看來造成這種代差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第一是取決於整體的數字化進程,相比歐美市場,中國的企業服務軟件還是落後很多的,合同管理這個賽道也不例外;第二是國內關注到法律科技的時間相對較晚,相比於其他的企業服務產品,國內跟進的速度也相對晚一些,這是比較直接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從需求、技術還是價值體現上,合同管理這個賽道都是很有機會的。目前客戶對合同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是合同文本的信息化、相關條款到期操作提醒,還是其他方面,哪個是客戶的剛需?
不同客戶的關注點其實不太不一樣,大部分客戶已經通過OA、釘釘等系統完成了審批流程的管控,但總結下來大部分客戶還是存在三個相對集中的關注點:二是希望業財一體化,企業希望將交易發起、合同起草、磋商談判、合同履約交付、財務收款等全流程的鏈條打通,而過去合同往往是薄弱缺失的一環,會導致業務部門只提需求,財務部門只負責收付錢,沒有中間的統籌和監控環節,無法很好地監控交易的產生和落實。這時,合同管理的一些功能,比如快速起草合同、合同履約進度監控(包括回款進度管理、交付進度監控)等,會對客戶帶來很大的幫助;三是企業希望以數據驅動生產、經營和決策,這也是數字化轉型的核心。之前大家都是通過業務系統的數據來分析的,但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一個企業的經營數據中有很多維度是涵蓋在合同中的,比如項目金額、約定執行情況、項目風險等等,但企業目前在合同數據的挖掘上還遠遠不夠。我們經常跟客戶交流的時候會發現,企業法務對是否整理過合同模板,有多少合同采用了標準模板,有多少合同在標準模板的基礎上做了修改,等等的這些問題,是非常模糊的,因為過去對合同本身的分析是非常少的,這就導致法務對合同數據的統計非常模糊。但通過AI的方式從合同文本中提取和挖掘有價值的結構化數據,可以了解企業每類合同的數量和使用方式,每個模板之間的相似度與匹配度,甚至每個條款的修改程度,以及因此導致的風險程度的變化。站在一個全局的視角來看,合同中的高價值數據被提取出來,意味著可以通過數據驅動統計分析,甚至進行業務流程的優化,比如當合同滿足什麼條件之後,可以走簡化流程,或者哪些條件下需要駁回。真正的數字化轉型,不僅僅是線上化和流程化,更重要的是要通過系統,帶給企業更多的觀察、反思以及對業務的指導和驅動。我們看到,Icertis、DocuSign都提供了AI合同風險評估能力,您認為AI在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合同定稿前和合同開始履行後。首先,在合同定稿之前的階段,企業最核心的訴求是如何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促成交易,圍繞這個核心目的,業務同事主要判斷商務條件,法務同事主要負責識別其中的風險並判斷風險的大小。所以在這個階段,超過70%的工作量用於進行合同審查,這也是在多輪磋商談判中大家最關注的點,因此一個好用的AI輔助工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不僅可以幫助大家明確合同風險的標準,減少出現重點風險的可能,而且還可以極大提升合同審查的效率,極大縮短合同流轉的時間。其次,在合同開始履行之後的第二階段,企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無法有效地從合同中管理履行事件,造成這種問題的直接原因在於,業務或者法務無法從大量合同中手動梳理出來這些複雜的履行進度,而基於AI識別,可以從合同中抽取關鍵的信息,比如履行的事件、節點、條件和風險,形成合同的履約臺賬。與此同時,結合與其他業務系統的打通,能夠提升大家履約監控的積極性。在過去的很多情境下,合同多方的責任邊界並不清晰,通過提煉履約事件,提醒對應的責任人,可以很好地減少合同履約缺乏監督的情況的發生。OA廠商的能力邊界是否足夠覆蓋到CLM這類產品的功能?
OA廠商比較擅長表單流程,更側重梳理不同業務的管控流程,這雖然是合同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環,但從整體的合同管理上來看是遠遠不夠的。細分到合同管理的各個階段來看,起草階段需要對合同模板進行管理,現在甚至需要細化到對合同模板的條款內容的分析和管理;合同磋商的階段,在合同反複修改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合同各版本的比對,對合同條款的風險審查,同時這個環節的大部分工作是通過郵件、IM或者線下完成的,也需要線上的打通和協同;在合同定稿審批後,OA一般只記錄審批數據,但對於合同管理系統來說,這時合同的履約監控才剛剛開始,另外跟業務或財務系統進行對接,還可以更好地監控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的執行情況。不同系統之間的打通和對接,是否需要較重的交付實施?
從大的行業趨勢來看,目前各廠商,尤其在新版本的發布上,都會逐漸開放自己的標準接口,把業務流程中需要經常對接的部分開放出來。對於合同系統本身來說,也可以將數據或流程抽象成為標準化的數據、事件或能夠跟其他業務系統對接上的模式,減少定制化開發,避免產生對彼此系統的深入改造。一般客戶可以按照兩個維度來劃分:從管理維度,不同管理層級與權屬的公司之間的權限不同,比如集團公司與單一公司,集團公司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之間,都存在數據權限、功能權限、審批權限等差異,可以采用配置的形式支撐企業不同管理維度的劃分;從行業維度上,在合同起草和協商階段,不同行業屬性的合同的差異不大,但在風險審查和合同履行階段,合同背後的業務屬性就會更為明顯。
對於這類存在行業屬性差異的情況,一方面合同管理企業需要花大力氣來解決通用需求,就是無論哪個行業那個場景都會遇到的常見的基礎性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也需要針對不同的行業積累客戶經驗形成行業化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