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從業者的聲音,才能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
亞太法務聯盟開設《法總經驗談》專欄,走訪行業知名企業法務總監,向法律人傳遞行業領先法務群體的專業業務水平與個人品牌形象,分享高端法務群體對所處行業領域法律熱點疑難問題的看法與見解。
本期專訪,我們邀請到舍弗勒大中華區總法律顧問聶鑫,分享他的職業經驗,以及他對未來法律人的職業發展建議。
聶鑫 舍弗勒大中華區總法律顧問
2019年11月21日,舍弗勒與湖南湘江新區管理委員會在長沙正式簽署投資協議,舍弗勒在長沙成立一家獨資公司並成立研發中心,將相關汽車無人駕駛技術引入中國。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Space Drive線控技術項目的落地,這距離該項目備忘錄在北京由中德兩國總理見證簽署僅兩個月。Space Drive線控技術是全球首款獲得道路使用許可的線控技術,其可以滿足嚴格的功能安全法規要求,是迄今為止為數不多的可以用於L4-L5級的自動駕駛技術。Space Drive線控技術最初是為殘疾人車輛開發的技術,已經在幾千輛殘障車上得到成功應用。從誕生至今,Space Drive線控技術在市場上已應用了17年,擁有10億公裡的無故障安全行駛記錄。為這次重大跨境投資保駕護航的是舍弗勒大中華區法務部,他們不僅需要安排整個交易過程中涉及的項目引入和合作協議的訂立,還要對接地方政府,協助企業洽談合作,完成項目法律實體的設立和銜接後續項目運營實施,這些工作都是由6人法務團隊獨立完成的,人效之高可見一斑。在舍弗勒大中華區總法律顧問聶鑫眼中,這僅僅是他們去年交割項目中的一個普通項目。類似於這樣的戰略性落地項目,法務團隊去年已完成和即將完成交割的還有三個,包括汽車售後市場首個由品牌制造商發起成立的電子商務平臺項目,航空航天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搬遷和新建項目以及涉及工業4.0計劃下狀態監控產品的合資項目。在舍弗勒管理層的眼中,大中華區的業務不僅增長的快,並且增長的穩。而這種「沉穩」也與區域法律事務的管理者聶鑫和其領導的法律團隊的風格密切相關。聶鑫1998年畢業於「五院四系」之一的中南政法學院即合並後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法系,求學期間擔任校學生會副主席。
在當年,國際經濟法即便在法學二級學科領域都屬於「少數派」,很多國際經濟法的畢業生畢業後都沒有從事本專業,因為畢竟彼時中國的年度對外貿易額僅為15,223億元,連2019年的百分之五都沒有。但是時代賦予了這些處於黎明前夜的國際經濟法學子機會。2001年以後隨著中國入世方案落定,對外貿易市場連年翻倍,國際經濟法這種實踐與理論結合緊密的專業有了更多的應用前景。從法學院畢業後,聶鑫在國有外經貿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並於2000年取得中國律師資格。這時候的聶鑫看到了跨國企業的先進管理理念,未來在中國投資運營的合規需求以及企業法律顧問市場逐漸進化的浪潮。從國企出來後,聶鑫分別在一家韓國制造企業和一家澳大利亞地產企業從事法務工作,之後又在一家德國諮詢公司擔任法律諮詢團隊負責人。正是因為長期工作在業務風控的第一線並具備內外部法律專業人士的綜合視角,聶鑫更懂得企業法律顧問應該擔當「監管-服務-使能」的核心角色,並通過協調串聯業務達到風控的目的,幫助企業管控法律風險和責任,減少企業經濟損失,保護企業資產和提升利潤,促進企業市場競爭力,使企業治理水平處於領先。2007年,在了解了外企法律合規的「業務」後,聶鑫又準備在更廣闊的市場搏擊一番。彼時,他選中了汽車零部件和工業產品市場。從2005年到2015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經曆了黃金十年,汽車市場規模也從2005年的年銷量574.9萬輛汽車增長到2015年的2460萬輛,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而舍弗勒作為全球最知名的汽車零部件和工業產品的領軍企業,這時在華發展策略也正由探索市場轉變為飛躍式擴張。顯然,業務加速換擋的前進過程更需要合法合規的把控,而聶鑫與舍弗勒的緣分也「恰到好處」。
回憶初次接觸舍弗勒的印象,聶鑫認為,「當初的加入是雙方都契合的結果。巧合的是,舍弗勒全球總法律顧問和我一樣,也是一個頭發斑白的實幹派。他成為我職業生涯的導師和忘年交,我們在日後長時間的合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span>加入舍弗勒後,聶鑫並沒有慣常跳槽的適應期。從聶鑫的感受來看,「一方面這得益於在不同的行業環境和企業文化中進階式儲備的綜合專業技能和積累的豐富實務經驗,另一方面是德國企業嚴謹、務實、理性和盡責的工作風格以及對協作夥伴的認可契合度。另外,作為德國最大的家族企業之一,管理層通過宜於家庭和生活的安排與規定,努力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工作動力,營造了互利共情,勇於擔當,結果管控和連接成功的良好工作生態?!?/span>而這種特別的互信使得聶鑫在搭建舍弗勒大中華區法務部時獲得了集團法務部和區域管理層足夠的信任。用聶鑫的話說,現在回想起舍弗勒大中華區法務部發展的十多年,他感到幸運和自豪,因為鮮有外企能為他當初設定的「三步走路線圖」提供充分的實踐空間,而企業、團隊和個人在持續進階的過程中實現了互相促進和成長。2007年,隨著聶鑫的加入,舍弗勒中國有了「一人法律部」,彼時舍弗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剛成為上海市認定並引進嘉定的第一批跨國企業區域總部和研發中心,旗下各品牌和法律實體經曆整合,千頭萬緒,挑戰確實很大。這個階段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區域組織架構裡引進和介紹可信任的法務職能,組建法律團隊,厘清職責、工作指南和匯報關系,加強與總部和外部律師的協作,開展法律培訓,優化法律諮詢工作。2012年,舍弗勒大中華區成為集團獨立匯報的業務區域,之後一直擁有集團最穩定和亮眼的業績表現。法律團隊重點關注能力和技術的加強,形成紮實的戰鬥力和合理的管理梯度,團隊成員能夠分工協作又能獨當一面。這個階段最主要的變化是在區域組織架構裡建章立制,厘清工作流程,優化成果和成本管控,調配內外部資源。另外,舍弗勒大中華區法務團隊又承接了部分亞太區法律事務的協調工作。作為牽頭人和集團亞太管理池項目成員,聶鑫也練就了全球化的思維和技能。談及最近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遭遇的阻礙,聶鑫認為:文化間的交流首先需要打破文化互疑,即便在一個跨國企業內部,「超越法律」的文化交流工作仍是十分重要的議程。隨著舍弗勒集團進一步的全球化和深入轉型,法律團隊重點關注價值增值的實現。這個階段最主要的變化是與業務部門的融合,確證職能和業務合規,執行戰略方針,加強項目管理,優化風險管理、預警和應急方案,形成法務知識和經驗的傳遞和積累。放眼未來,聶鑫暢想下一階段舍弗勒大中華區法務部應該為績效期。大中華區法律團隊將和全球法律團隊一起重點關注可持續發展。隨著舍弗勒近幾年的高速增長,舍弗勒大中華區已建立起包括生產、銷售、研發、後市場和技術支持在內的全面用戶服務體系和競爭優勢。目前,舍弗勒大中華區擁有員工約13,000人,在安亭和長沙設有2個研發中心,在太倉、蘇州、銀川、南京、湘潭等地設有10座工廠,在北京、上海、香港、臺灣等全國各地設有20個銷售辦事處,貢獻了舍弗勒全球20%的業務收入。而這背後的法務風控工作,是由作為「少數派」的法務專家完成的。放眼舍弗勒全球,作為歐洲最大的技術型家族企業之一,2019年銷售額達到144億歐元,集團全球的法律顧問也僅有50位。「高效 驅動 發展」是舍弗勒選拔法務的核心標準。正是因為嚴格遵照了該等標準,舍弗勒集團法務部才能跳脫於跨國企業法務部的常規設計。具體而言,舍弗勒之所以能實現以較少的人力支持全集團的運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首先,舍弗勒紮根於德國企業極致的工匠精神,各個崗位的員工各司其職、專業度較高,甚至業務線的同事也有不少擁有法律背景,有很多事務和流程能夠在業務端解決,而不拖延至法務部。以合同管理為例,這項工作在很多企業是由法律部門處理,散雜多難防控。根據行業的特點,舍弗勒一般將合同生命周期管理通過不同的政策指南、流程設計和授權形式交由業務部門負責,法務僅在合同管理最後一道審核程序進行風控把關。而之所以法務部能如此「省力」得益於德國企業的「積極風控理念」,即法務部的價值更多是在法律風險控制搭建層面,著眼大局,以企業利益優先,建立合理的法律風險管理戰略並關注「防火」建設,包括風險管控、投資、高層管理意見支持、培訓以及戰略重大項目等工作。正因此,通過業務抓手以及與業務部門與時俱進的緊密合作,具體業務中的風控就可以交給業務部門來落地,以最小的法律成本實現最大化的商業目標。另外,「專業人做專業事」是舍弗勒法務團隊高效賦能的又一核心原因。舍弗勒的全球法律支持部門的架構較為成熟,聘用的人通常是執業多年的資深律師,這樣也確保了每個人在各自的工作領域都能獨當一面。德國的法律文化背景也為專業人士預留了足夠的培養空間,比如舍弗勒多位法務在進入集團工作前都已經經過十年左右的法學教育並獲得博士學位。然而,中國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新興的市場,每天都有大量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模式,甚至是新價值鏈演發,這對於舍弗勒大中華區的法務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戰。不同於集團總部和其他區域的法務工作,在中國,公司很多業務部門都希望法務成為賦能業務的夥伴,希望法務為業務提供增值服務。這也就要求舍弗勒大中華區的法務部不能只顧自己跑,還要執行組織戰略並和組織長期融合。所以大中華區的法務工作相較於其他區域而言有以下幾個進階特點:第一,需要在組織架構內與其他職能協同共享,或者說需要成為「通才」部門,成為企業法律合規方面的神經系統和信息中心並連接內部客戶和外部律師。第二,完成本職工作基礎上,更關注參與和解決問題以及如何實現價值增值,即滿足風險控制,成本控制,速度提升和確保企業市場優勢。第三,避免成為另一個成本中心,需要建立可量化的目標和評價指標。第四,需要預測專業問題如何影響業務,並且建議如何在管理風險和抓住市場機會之間進行合理的對沖和平衡;守住底線並展示一定靈活性,在法律意見「不受歡迎」時進一步提供可選解決方案。第五,要向管理層和運營層提供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提高法律意識。同時,要積極參與建章立制,為業務部門建立務實可行的運營規則,同時確證流程合規並厘清權責邊界。第六,要深入業務流程,把專業問題翻譯/轉化成業務問題,化繁為簡並以業務語言進行溝通,贏得業務部門的信任和信心。如果說聶鑫對於工作的態度是「一絲不苟」,那麼,聶鑫在工作之餘對於後輩的關心可謂是無微不至。
作為工作量如此飽和的總法律顧問,除了在團隊內部以身作則進行教練並傳遞業務知識及經驗,聶鑫在一些法律新生代項目中也投入了大量業餘時間和精力。其中一個正在進行二期招募的公益項目是由瑞士諾華制藥法務部號召和組織,由律所合夥人和企業法務負責人擔任導師,由年輕律師和法務擔任學員。
對於新生代法律人的發展,聶鑫認為:一代人做一代事,一代人有一代樂。不能說哪一種成長路徑更好,更有價值,更高貴,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磨練。我的觀察是,在實務法律層面職業發展的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現在大約有40萬執業律師,20萬法務工作者,供需關系發生變化,法律服務渠道和模式也在發生深刻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法律人開始提前思考關於法律職業方面的問題與困惑,規劃法律職業發展的路徑。當我們討論法律職業成長的可能路徑時,年輕法務人可遵循核心導向因素和基本規律即興趣(喜歡什麼),優勢(擅長什麼)和可持續性(追求什麼),並等待一些運氣時機。
「殺死」法務職業的往往不是太大的壓力,而是無意義。如果對這樣的角色沒有興趣,找尋不到意義,從事法務工作可能會相當的困擾和辛苦。因此,在聶鑫看來,年輕法務人不僅應該有「職業生涯管理」,更應該將興趣融入到職業生涯的選擇中去。因為,法律職業寬門窄路的特性讓興趣導向顯得頗為重要。越早解決和認識自己想要什麼,探索從事法律職業的緣由,為何而發展和去往何處彼岸這一問題,職業發展才能釋放巨大的能量,創造力和深度的滿足感。
而在面對每一次平臺抉擇的時候,能盡可能的了解掌握信息,不拒絕外部意見,又有勇氣坦然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在當時的心智水平下做出負責任的判斷選擇,願意也有能力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這樣的成長選擇就是合適的,感覺才會越來越好,狀態也會越來越平衡松弛。當然,到達法律職業生涯的彼岸有很多種路徑,有天賦的可以建橋通暢可達,有工具的可以劃船助力,有專注意志和韌性的拼命遊泳堅持不懈也能,也有一些人會選擇放棄,尋找更好的風景或彼岸。所以,除了興趣導向,聶鑫認為,將優勢融入職業選擇同樣重要。個人職業發展的背景和個性不同,是判斷自身優勢的基本條件。個人的工作經曆、知識背景、法學教育基礎、個人行為、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會影響評判。在法務層面,韌性、積極開放、關注力、自我約束和妥協可能更重要些。能保持自己的語言和節奏,有優勢有特長就能夠有機會出來。當然這裡還有個現實性問題,時間,成本和性價比的問題。識別了優勢,後浪們才可能對選擇什麼樣的企業,法務團隊和主管有一些了解。可以選擇不同專業方向、行業、企業類型,或者在環境和階段變化時逐步調整。但優勢轉換成勝勢並沒有捷徑,從事適合自己做的事情,同時保持心理上的平衡狀態,碰到困難時堅持,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目標感,才具備可持續性。另外,正如Susskind在Tomorrow’s Lawyer: an Introduction to Your Future這本書裡面介紹的那樣,法律行業過去200年之變化,不及未來20年之變化。在15年內,機器人和AI將會深度參與法律實踐,也許將給法律職業帶來不一樣的改觀。因此,未來的法律人更應該關注新時代下的法律職業發展:第一,在未來可期的時間裡,無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怎麼發展,所有需要與人打交道的事情和專業尤其是高層次的律師和法務不會失業,而且區別和分工會越來越分明。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通過實施先進技術發現特定流程中的能力缺陷,從而降低運營成本,為法務提供更多時間,以使他們有精力去執行更為戰略性的工作。第二,未來年輕法律人更看重愉悅/樂趣的工作氛圍和職業發展機會。更多人生產出「我的產品」,「我的服務」和「我的時刻」。大家可以有更充裕的時間選擇自己的事業,探索自己的身份並將個人品牌和雇主品牌結合。好的雇主可以幫助員工成就自己和使能。第三,夯實自己的法律基礎和職業技能不會過時,擁有多智商多元化的「詩外功夫」即非法律技能讓自己未來有更多的職業選擇。「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做將來?!狗墒欠▌杖说牡咨?,請保持這般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