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文章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本文不用於商業用途,僅為學習交流之用,如文中的內容、圖片、音頻、視頻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本站站長刪除。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法務經理人】?
內容整理自【財道家塾】@財界天下,分享主題為《國際並購後整合的挑戰與對策》,有刪改,如有不當之處,敬請諒解。?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起步在最近十到二十年,在起步過程中,可以說成績有限。像華為、萬向集團、中聯重科等公司成果頗豐,例如華為有70%海外收入,服務世界20億人口,其國際戰略也做得很好。但在國際化失敗的案例也很多,例如TCL並購湯姆遜,3年淨虧40億;上汽集團投資韓國雙龍,三年後也是虧損40億,這些很大程度與整合失敗有關。
一個非常重要的衡量因素是能否完成一個企業項目整合,另一個,是整合後是否產生協同效益。根據麥肯錫統計,中國67%海外收購案以失敗為告終。中國商業部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海外投資虧損2000億元。據日媒報道,吉利收購沃爾沃,2014年同比新車銷量減少24%,這就意味著整合後沒能產生協同效益。
上圖是美國著名的波士頓圖表,描述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各個階段面臨的不同挑戰。從並購戰略制定與交易搜尋、交易篩選,盡職調查方面,都有很大的問題。最右一欄可以看到:整合規劃不充分、治理結構不清晰、人才短缺、文化問題等種種挑戰。
總結跨文化國際並購整合的陷阱,有如下11個常見問題:
1.?整合規劃太晚,錯過重要時機
很多公司在收購後才對整合進行規劃,這樣就錯過重要時機,最主要的問題是人才走了。因為任何一個並購,對公司和員工而言,都是很大變動,很多人在前景不明朗的震蕩時期離開公司,尤其是有能力的人,各個公司都想要,他們跳槽最容易。其次,顧客也走了。例如聯想並購IBM後,很多大公司顧客就會產生動搖心理,其他公司也借這個機會來挖你的顧客,所以顧客就容易走。
2.?不充分了解被購方經營環境,產生致命盲點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基對德國工會認識不足,在西門子手機賣給明基時,貼了2.5億歐元,由於這致命的盲點,最後明基以失敗告終。
3.整合忽視文化沖突的風險
很著名例子就是上汽對雙龍的並購,文化的沖突了解不足,這種案子同時還有工會的原因,最後40億人民幣就打了水漂。
4.把並購和整合分裂成兩個過程
常見的是並購完成後才考慮整合,例如請專業公司幫忙,全盤交給人家,到整合的時候,可能換了專業公司,或是自己公司的人沒有自始自終參與全過程。並購和整合的涉及者互不了解情況,並購整合時就不知所然,可能不清楚並購公司的問題在哪?所購公司優點在哪?哪些人才要留?哪些員工要解雇?盡職調查的情況了解不清楚,這樣整合也會失敗。
5.把整合誤認為是接管,不與被購方合作、單方規劃和實施整合
這是國內很多民企容易陷入的誤區,有錢就可以把你買下來,我就是接管,你聽我的就行,不與並購方合作,單方面規劃和實施整合。這種老大心態,其實在西方世界也同樣存在,例如奔馳汽車公司對克萊斯勒的收購過程中,雖說是合並,但實際上還是這種老大心態,導致最終整合失敗,帶來巨大損失。
6.忽視與利益相關者及時交流
這跟整合規劃有關,但最主要是實施環節,就是忽視與利益相關者的即時交流。員工在公司動蕩時期可能會流失,顧客也會流失,供應商也會產生懷疑。例如某一個供應商產能只有一百萬,基本上用完了,到時新顧客會來,如果不及時跟供應商鞏固關系,當企業易主的時候,供應商可能就會把你放棄掉。
7.整合戰略不妥當
國內有關整合及國際化的文章中,經常舉的例子,是中聯重工,還有某機床公司的例子,說明讓對方獨立,我當甩手掌櫃就是最好的整合戰略,實則不然。很多公司對獨立、融合以及其他整合模式不是很清楚,不知道整合戰略是什麼,整合依據是什麼,為什麼要采取這種戰略,而不是其他戰略。戰略選擇不妥當也會導致整合失敗。
8.整合人選不妥,沒有跨國管理能力
西方一家企業在國內兼並一家小企業,派來的高管高高在上,花很多錢和精力投資建辦公室,讓中方雇員非常不能接受,這就是人品。這涉及到跨國是否有文化敏感性,反過來,也有像中方民企到西方兼並後,個人作風像獨裁者,對人尊重不夠,不受待見。除了人員素質,還有人員的國際管理能力。
9.整合規劃不全面、系統,忽略重要細節
舉個例子,中方公司到美國兼並一家公司,一看美國50多歲的中老年職工工資很高,把這些人解雇後,覺得換批年輕人就能節省成本。這麼一做就完了。為什麼?在美國,50歲以上的年長員工都有法律保護,如果專門解雇他們,就可能吃上官司。像這些細節,如果不懂文化和本地政策,就會陷入歧途。
10.整合規劃照本宣科,不結合企業雙方實際情況
以為聽兩個講座,把教科書式的內容列下來,照著做就行了,但企業當中整合要根據不同情況,分輕重緩急。如果重要環節沒有抓住,錯過重要時機,就會導致整合失敗。
11.重整合而不重平穩經營
有家西方公司在中國購買小企業後,拼命把小企業管理制度及流程整合到母公司,整天忙著整合,把原來全部的訂單丟掉80%-90%,整合是整合了,到時候買回來的企業就變成空殼。
難點一:與並購目標企業經營環境的差距
1.政府對企業的介入與幹預
中國企業生存的環境與西方,尤其是歐美環境存在巨大差距。中國市場環境,政府對企業的介入和幹預相對比較多,有一些企業家主要找市長,沒有找市場。而西方主要是找市場,而不是找市長。在整合方面,一些企業家在國內得找市長,找某某部門,找某某委員會就可以解決,而西方則要把經營的各個環節規劃好。
2.對社會環境、安全,尤其是人(消費者、雇員及公眾)的權利保護,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要求。
中西方社會環境安全,尤其是對人的權利保護,對其責任要求方面,也同樣有巨大的差距。例如在西方,產品的環境安全要求非常高,對消費者保護要求相對高。舉個例子,中國的太陽能認證要看效率,美國主要的認證條件不是效率,而是用戶安全性,效率只是性價比,例如100美金買來的東西,效率是50%,如果你是50美金買的東西,效率只有25%,這樣基本上是相當的。
至於環境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中國企業在美國佛州和南美排放出過問題,如果是整合過程沒有把重要職能鞏固,就會產生嚴重問題。
3.歐美國家的法律和市場規則的特色:複雜、細致
例如美國各州有不同法律,但全聯邦來說大同小異,但有很多不同法律及規章制度。公平和透明就有利於大膽使用本地人才,因為美國違法成本非常高。
前幾年可口可樂一位女員工把它的配方偷出來,她聯系百事可樂,準備賣給它們。百事可樂接到這個信息,第一時間報告聯邦調查局,而且報告可口可樂公司。因為在美國所有商業競爭只能是合法競爭,而不能通過私自購買配方這種方式。如果在整合、用人方面不懂規則,就會吃很大虧。
中國很多企業也知道,在西方,例如偷別人的技術不行,但如果是沒有專利保護的某些產品可以仿造,這是合法的。
難點二:與並購目標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的差距
1.對員工的重視:體現在對人的尊重、用人和放權、勞工保護法律
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人的尊重和使用。一個企業,說到底人是最大的財富,員工是最大的財富。買來這些專利技術等,沒有員工幫你詳細地解釋,你只是看些圖表,不一定真正了解。尤其是中國公司到西方購買銷售網絡、經營設施,這都需要被並購公司的人才來經營管理。
在西方企業,例如我們公司的總裁叫我的名字,我叫他蘭迪,不需要叫趙總,不需要稱呼職稱,表示平等。國內企業則需要什麼事情對上司畢恭畢敬,這樣企業整合會出問題。還有用人,整合的時候,中國企業很容易換自己信任的人,把主要骨幹剔除,但這麼一做,很多能人就會流失,任人唯親,這家公司的未來發展會非常困難。
2.歐美企業對管理體系的高效利用?vs?中國企業對人的較大依賴
歐美企業有完善的管理機構,管理流程很細,有很多報表和人員業績評估體系,在整合的時候都要充分地利用。
難點三:缺乏國際並購的人才和能力
1.國際交流能力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TCL王牌彩電並購湯姆遜,基本沒有懂歐洲市場的經營人才,整合也沒有經驗,卻舉步進行大量並購。要考慮是否有國際交流能力,是否有語言能力,是否了解西方文化,除了談業務,跟西方高管打高爾夫時是否有共同分享的話題,能否建立合作關系。雖然不能強求有很多共同點,但至少對文化要有所了解。
2、國際並購能力
西方大公司例如西門子並購方面,整個流程以及指導手冊都有幾百頁,盡職調查問卷都是上千條。國內企業是否能達到這種要求?或者,是否聘請專家來輔助,尤其是處理過並購和整合問題的貨真價實的專家。
如果一位企業家,土豪作風特別大,例如我們曾接待過一位寧夏的土豪,他對我們西門子高管非常不尊重。中方企業委派一位不被西方員工所接受的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人,整合肯定會失敗。這是可信任度的問題。
3.國際業務能力
整合的時候,還需要國際業務經營經驗,跟國際商業夥伴是否有合作經驗,很多中方企業有出口經驗,但沒有在西方國家工作過,從事過業務經營管理。有的在西方國家工作過了,但只有在中資企業工作的經驗,中資公司的運作模式跟西方企業不一樣。如果要購買西方企業,有西方企業工作經驗的人選會更適合一些。
1.制定整合的戰略目標
在購買前要有協同效應的具體目標,確保1+1>2。其次要解決被並購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從另一個角度看,企業為什麼會被賣,可能是企業經營有問題,甚至可能是爛攤子。很多人以為收購西方企業是買了金元寶,價值升了就賣出去。並購其實更像是收養孩子,除了養起來,還要能賺錢。
2.把握整合規劃和實施時機
其實在西方管理好的大企業,在盡職調查後,整合規劃就要開始。盡職調查發現的人才和問題,都是整合規劃的要點。之後,當雙方一簽合同,就可以進行初步細化,但有一點,西方有反壟斷法律,如果是橫向並購時,還不可能100%地細化。100%地細化要在政府部門批準後才可以,但在供應商等其他很多方面已經可以開始規劃。
3.制定平穩過渡措施
1)文化沖突避免和控制
某公司兼並一家德國企業,我們在國內加班加點,把作風帶過去,西方員工受勞工法律保護,根本不喜歡這麼做,就導致文化沖突。還有之前提到的文化沖突,對人的尊重等等,都很重要。
2)戰略資源的確定和保護
兼並的重點是銷售鏈、專利,還是人才?如何保護這些戰略資源?怎樣持續和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這都是要點。
3)管理層、員工和顧客的交流計劃
並購是最容易人心動蕩的時候,什麼時候與管理層、員工、顧客交流?交流什麼?要及時制定員工、顧客交流計劃。
4)調動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
怎麼把管理層、員工積極性調動起來?如何維護顧客?上汽兼並雙龍在這方面出了很大問題。
5)整合和經營的平衡
4.制定整合實施步驟
整合涉及到業務、文化、人員、IT系統很多方面,如何分解和協調,以及團隊的組建、步驟、時間安排,這些都是要領。
在談基本原則之前,先介紹兼並的三種常見模式:
1、橫向兼並,即兼並自己的競爭者;
2、垂直兼並,即把供應商或是客戶兼並;
3、多元化兼並,即在不相幹的行業購買企業。
並購後整合基本上有四種最常見的戰略:
1.獨立,當甩手掌櫃,即讓兼並對象在並購後獨立經營。
2.邦聯,即兼並對象基本上獨立運行,但兼並公司對它有很少的合作,有財務的控制。
3.融入,即把兼並對象完全融入母公司,接受母公司的管理體系和流程;
4.最佳實踐,即被兼並對象和並購公司各自的優勢在整合時融合和發揮。
什麼時候應該獨立?什麼時候應該做幫聯,怎麼融入?
1.獨立
一般來說,被兼並的對象有獨立經營的水平,就沒有問題。母公司對該業務不太熟悉,沒有多少協同效應時,例如對於多元化兼並,這時候采用獨立戰略,當甩手掌櫃,就可能就是比較好的方式。
2.邦聯
對於多元化兼並,被兼並對象經營得比較好,合並起來有比較好的規模協同效益。例如國際貨幣交易的問題和國際匯率的問題,例如西門子一個部門在中國可能要購買一些中國的產品,需要用歐元換人民幣;而另一個部門又收回來很多人民幣,因為中國顧客購買了一些德國的產品。如果一家子公司可能在外匯有盈利,另一家子公司在外匯歐元有缺口。在這種情況下,聯合起來統一管理就比較好。還有購買軟件,比如買Windows和微軟的辦公室,如果把幾家公司並在一起購買,可能價格會便宜。
3.融入
如果母公司在管理方面比並購公司有很強的優勢,例如通用電氣在上世紀末有非常優秀的團隊,把很多公司兼並後,重新進行調整改組,把通用電氣的管理流程放進去。如果是橫向兼並,把競爭對象也收購了,因為自身很了解業務流程,就采取融入的整合戰略,但融入也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例如奔馳在1998年花360億美元並購克萊斯勒,最後整合失敗,9年後,奔馳汽車公司在2007年以74億美元把它銷售出去,損失將近70%-80%,這就是融入模式整合的失敗。
4.最佳實踐
兼並對象和並購公司間互有優勢,例如西門子把西屋電氣公司購買之後,在用人方面,讓西門子高管負責制造和研發,因為這方面本身有很大優勢。美國高管做了市場和戰略的分配,這就是最優配合。除人員配置,產品、供應商等方面都可以優化??傊?,整合戰略的選擇,要根據自己的管理能力,根據自身能否為子公司實現增值的角度決定。
如果自身國際化企業能力不足,個人建議:
1、要放眼國際,招聘國際化人才,在國內招西方公司國際化經驗的人才。
2、輪崗培訓。把優秀的員工放到國外的分公司培訓或是跟國外產生接觸業務。
3、外部合作。如果項目大,要聘用國際投行,律師要聘並購本土的律師和並購本土的戰略專家和執行專家。
4、大量合理使用歐美本地的管理層和員工。美國法律公平和透明,人的可信任度比中國企業要高,這是很好的條件,可以放心合理地利用本地的管理層和員工。
問: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為分散風險、拓展海外巿場而走出國門,有的公司選擇靠自身力量發展壯大,有的則通過並購以期加速拓展。對於中國企業而言,並購後所面臨的問題與國外企業比較有何不同?對這些參與海外並購的中國企業有什麼建議和意見?
趙宇空:並購後,中國企業跟國外企業間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文化問題,以及是否先進的管理流程。文化層面,一定要有國際人才,公司裡自己的人才,以及專業公司、諮詢公司、專家的幫助。自己的管理能力如果和國外企業差距很大,意味著很大很陡的坡要爬,自己要調整。海爾在國外擴張非常成功,自身的管理能力提升也非常重要。
中國企業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和明確的並購模式。很多企業實現海外合作,有些是出口戰略,有些是技術許可,有些是海外經營,這些戰略一定要決策好。而且一定要量力而行,海外市場可以擴展,但想一口吃成胖子,有時候難度比較大。
問:國際知名諮詢公司科爾尼管理諮詢公司調查顯示,一半以上企業合並無法達到最高管理層設定的預期目標,他們通常把失敗原因歸咎於IT。IT問題是合並失敗的第三大常見原因,僅次於經營理念和管理方法兩大因素——因為越來越多的並購戰略要依靠IT來實現組織中其他領域的協同,包括供應鏈、制造、物流等。那麼,企業到底並購以後到底該怎麼整合IT呢?
趙宇空:IT整合方面的問題非常大,而且非?;ㄙM投資。IT系統是支持系統,首先要整合的是業務流程和組織機構,先把這些理順,IT服務於業務流程,所以一定不要本末倒置。
至於整合IT,一定要分步來做,不能一口吃個胖子,一口到位。在公司管理早期,拿幾張紙,開幾個會就可以解決問題,現在很多靠IT。但可以分階段來看,最主要應該做什麼?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可以通過幾年工夫逐漸達到目標,選擇輕重緩急,不一定一次性完成。
問:我碰到一家公司的老板去德國收購一家公司,去的時候千好百好的,磨合期發生矛盾,德國人不加班,德國人度假時間長,而這老板是工作狂,喜歡加班帶深夜布置工作,但德國人不願意,導致國內的訂單無法對接(國內銷售要求緊急交單滿足客戶需要)。這些文化差異和工作習慣差異,如何化解?
趙宇空:因為我們生活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每一個國家文化、員工的行為期望值根本不相同,盡職調查和制定兼並戰略時就要發現這個問題,不要期望改變人家,這不符合實際。一定要制定並購戰略、整合戰略時,要把文化充分考慮進去,這樣整合才能成功。
在文化磨合方面可以采用一種方式,把人員互相調動。例如德國公司的員工到中國工作一段時間,中國公司的員工到德國工作一段時間,讓大家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加速文化整合。